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工作动态/ 更多
招生信息/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院士大会
院士信息
全体院士名单
外籍院士名单
院士学部分布图
年龄分布图
科普场馆/ 更多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首页 > 成果转化 >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语音播报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快速响应,立即启动疫苗研究工作,依托生物安全平台优势,与国药集团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灭活疫苗研发。
依托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细胞株,进行病毒纯化、扩增,确定大规模病毒培养所需的最佳接种量,建立了三级疫苗生产用种子库,验证了灭活剂灭活病毒的最优剂量和时间,并制备了灭活疫苗小样;恒河猴的免疫保护性实验证明,灭活疫苗可以诱导恒河猴体内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病毒对呼吸道器官造成的损伤,为后期疫苗进入临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4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获得药物I和II期临床试验批件。6月16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6月24日,阿联酋卫生部向灭活疫苗颁布三期临床试验批准证书,标志着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目前,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是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为了满足后期临床用疫苗的使用,正在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灭活疫苗的规模化应急生产。
相关链接:
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