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工作动态/ 更多
招生信息/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院士大会
院士信息
全体院士名单
外籍院士名单
院士学部分布图
年龄分布图
科普场馆/ 更多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年来,具有圆偏振发光(CPL)特性的光学材料由于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力,而获得广泛关注,具有较高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是实现其有效应用的关键。目前,一些光学材料得到的glum值普遍较低,且圆偏振发光区域大都位于可见光区,相对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应用的可能性。因此,开发出兼具高glum值和高能量的圆偏振紫外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ultraviolet luminescence,CPUVL)材料,并进一步扩展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段鹏飞课题组构筑了一个基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的手性向列相液体系,实现了发光圆偏振度的逐级放大,获得了圆偏振度约为0.2的体系,并且实现了由可见光到紫外光的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发光(Upconverted circularly polarized ultraviolet luminescence,UC-CPUVL)。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其产生的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光应用于联乙炔的聚合反应中,得到了光学活性高度可控且稳定的手性聚联乙炔。
研究人员以手性对环芳烃衍生物作为三重态受体,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作为三重态敏化剂,该组合实现了可见到紫外的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发光,同时显示出较高的光子上转换效率;将该上转换体系引入室温向列相液晶中后,可获得手性向列相液晶,同时获得圆偏振度达到0.2的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发光。将获得的高效的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发光应用于联乙炔的聚合反应中,获得了光学活性高度可控且稳定的手性聚联乙炔(图2)。该研究不仅为基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产生的UC-CPUVL进行手性聚合,提供了概念验证,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发CPL材料的功能性应用。该研究工作为使用低功率光源进行手性聚合提供了概念验证,开辟了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新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段鹏飞为论文通讯作者,联合培养博士生韩冬雪(燕山大学)和国家纳米中心博士生杨雪峰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逐级放大圆偏振紫外发光(CPUVL)的过程
图2.上转换圆偏振紫外发光(UC-CPUVL)控制的联乙炔手性光聚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